油气地质勘探与人工智能
油气地质勘探与人工智能
油气勘探:能源探寻的 “寻宝之旅”

在当今世界,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而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支柱,对国家能源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油气勘探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未知的 “寻宝之旅”,勘探人员深入地下,凭借专业知识和技术,寻找那些隐藏在深处的油气宝藏。
我国在油气勘探领域成果斐然。在陆地,鄂尔多斯盆地不断传来好消息,这里不仅有储量超 10 亿吨级的庆城页岩油大油田,还有苏里格大气田保持着 300 亿立方米的高产稳产 ,延安气田也成功上产 120 亿立方米。在海洋,渤海油田已建成国内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 “深海一号” 全面建成,带动海洋油气产量大幅增长,产量当量有望达 9000 万吨规模。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但随着勘探的深入,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复杂的地质条件、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难度等,都对传统勘探技术提出了新的考验。此时,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油气勘探带来了新的曙光。
传统油气地质勘探:困难重重的征途
(一)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犹如风格迥异的 “宝藏地图”,各有其独特之处。在板块运动活跃的区域,如环太平洋地区,这里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频繁的板块碰撞与俯冲,造就了众多高耸的山脉、深邃的海沟,也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褶皱与断层。这些褶皱就像大地的 “皱纹”,层层叠叠,断层则如同大地的 “裂痕”,纵横交错 ,使得地下的地质结构宛如迷宫一般。在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油气的储存和运移规律变得异常难以捉摸,给勘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不同地区的地层特性也各具特点。在沙漠地区,如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干燥的气候使得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层,这些沙层不仅给勘探设备的运输和安装带来困难,还会对地震波等勘探信号产生干扰,降低勘探数据的质量。同时,沙漠地区的地层往往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在短距离内可能发生较大变化,这进一步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在海洋环境中,尤其是深海区域,巨大的水压、复杂的海底地形和恶劣的海况,对勘探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海底的沉积物类型多样,从软泥到坚硬的岩石都有,且海底地层的地质构造也较为复杂,这些因素都使得海洋油气勘探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二)数据处理的庞大与繁杂
在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各种先进的勘探技术就像勤劳的 “数据采集员”,不断地收集着海量的数据。地震勘探通过向地下发射地震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地下地质结构的信息。一次大规模的地震勘探可能会产生数 TB 甚至数十 TB 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振幅、频率等多种信息,需要进行精确的处理和分析,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地质信息。钻井勘探则会获取大量的岩芯样本和测井数据,岩芯样本记录了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信息,测井数据则包括电阻率、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等多种参数,这些数据对于了解地下地层的特征和油气分布情况至关重要。此外,还有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其他勘探手段,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显得力不从心。这些数据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而且,数据中还可能存在噪声、缺失值等问题,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在处理这些数据时,需要运用复杂的算法和模型,进行数据的反演、成像、解释等工作,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例如,在地震数据处理中,为了提高成像的精度,需要采用先进的偏移成像算法,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进行精确的模拟和计算,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时间和内存资源。
(三)勘探成本与风险高
油气地质勘探是一项成本高昂的工作,其成本主要包括勘探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人力资源成本、数据采集和处理费用等多个方面。勘探设备是勘探工作的重要工具,从地震勘探的大型震源设备、接收仪器,到钻井勘探的钻机、钻头等,这些设备的价格都非常昂贵。而且,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勘探难度的增加,对勘探设备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进一步增加了设备的购置成本。以深海钻井平台为例,一座现代化的深海钻井平台造价可达数亿美元,其维护和运营成本也非常高昂。人力资源成本也是勘探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探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工程师等,这些人员的薪酬待遇较高,而且培养周期长,进一步增加了勘探成本。此外,数据采集和处理费用也不容忽视,如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需要雇佣专业的采集队伍,使用大量的采集设备,数据处理则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和专业的软件,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除了成本高,油气勘探还面临着诸多风险。地质风险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之一,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勘探人员很难准确预测地下是否存在油气以及油气的储量和质量。即使在勘探前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研究和分析,也可能因为一些未知的地质因素,导致勘探结果不理想。例如,在勘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这些构造可能会使油气藏的形态和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勘探的成功率。技术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油气勘探技术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由于地下温度和压力极高,对勘探设备和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的技术可能无法满足勘探的需求,导致勘探失败。市场风险同样对油气勘探产生重要影响,国际油价的波动、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油气勘探的经济效益。如果在勘探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市场油价下跌或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油气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就可能使勘探项目无法收回成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AI 登场:为油气勘探带来曙光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在油气勘探领域,数据就像隐藏着宝藏线索的 “神秘密码”,而 AI 算法则是解开这些密码的 “神奇钥匙”。面对海量且复杂的地震数据、地质数据、钻井数据等,AI 算法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传统方法在处理地震数据时,对于噪声的去除和信号的增强往往效果不佳,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而基于深度学习的 AI 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可以通过对大量地震数据的学习,自动识别出数据中的噪声模式,并有效地去除噪声,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从而增强地震信号的特征,使地质学家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地下地质结构的细节。

AI 算法还能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出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和潜在信息。通过将地震数据与地质数据相结合,AI 可以分析出地层的岩性、构造特征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预测地下油气藏的可能位置。这种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使得 AI 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数据,为勘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二)地质建模与储层预测
地质建模是油气勘探中的关键环节,它就像是为地下地质结构绘制一幅精确的 “地图”,而 AI 技术的应用则让这幅 “地图” 变得更加精准和详细。AI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地质数据中的各种特征,如地层的边界、断层的位置、岩石的类型等,并将这些特征整合到地质模型中。利用神经网络算法,AI 可以根据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构建出三维地质模型,直观地展示地下地质结构的形态和分布。
在储层预测方面,AI 的表现同样出色。它可以通过模拟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如油气的运移、聚集等,预测储层的分布和性质。结合地质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AI 能够根据已知的地质数据和储层参数,对未知区域的储层进行预测,识别出潜在的高储量区域,为勘探井位的布置提供科学依据。这种精确的地质建模和储层预测,有助于勘探人员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益。
(三)油气藏识别与评价
油气藏的识别与评价是油气勘探的核心目标,AI 技术的加入为这一过程带来了新的变革。AI 可以综合分析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多源数据,运用先进的算法对油气藏进行自动识别和评价。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分析,AI 能够识别出与油气藏相关的特殊地震反射特征,如亮点、暗点等,从而确定可能存在油气藏的区域。结合地球化学数据,如烃类的含量和分布,AI 可以进一步判断这些区域是否真正存在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在油气藏评价方面,AI 能够对油气藏的产能、开采难度、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评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AI 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地质条件,预测油气藏的产量变化趋势,评估不同开采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大量油气藏数据的学习,AI 还能总结出油气藏的特征与开采难度之间的关系,为勘探人员制定合理的开采策略提供参考。这种智能化的油气藏识别与评价方法,大大提高了勘探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四)钻井优化与风险控制
钻井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AI 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钻井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钻头的压力、转速、扭矩、泥浆的性能等,实现对钻井过程的优化和风险控制。利用传感器技术,AI 可以实时采集钻井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当发现钻井参数出现异常时,AI 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提供相应的调整建议,帮助操作人员及时调整钻井参数,避免钻井事故的发生。

AI 还可以通过对历史钻井数据的学习,建立钻井过程的预测模型,预测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钻井性能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分析大量的钻井数据,AI 可以总结出不同地层条件下的最佳钻井参数,优化钻井工艺,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在深海钻井中,AI 可以根据海底地质条件和海洋环境数据,实时调整钻井设备的运行参数,确保钻井作业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这种智能化的钻井优化和风险控制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钻井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降低了勘探开发成本。
现实案例:AI 助力油气勘探的成功故事
(一)江苏油田的 AI 寻油记
江苏油田物探研究院在油气勘探领域大胆创新,引入 AI 技术,开启了一场高效寻油之旅。他们聚焦于信号波速度建模这一关键环节,这可是实现高精度地层成像的核心,就如同给地球做 “CT” 时的关键参数,能帮助科研人员推算出地层各区域的密度、硬度和渗透率等重要信息,进而判断地下油气资源的藏身之处。
以往,面对面积达 2600 平方千米的高邮凹陷连片三维速度分析建模,传统方法可谓困难重重。需要每 0.64 平方千米计算一个速度点,共计 121 条线,10129 个点 。每个计算点都要对应地下数千米的深度,而且后期还需要进行多轮次的校正、扫描和加密等繁琐工作。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工作量,一个由 5 人组成的速度分析团队往往需要耗费数十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冲带领项目组踏上了 AI 智能解释的探索之路。他们在算法优化、样本设置、高效训练三个关键方面下足了功夫。在算法优化上,创新性地将速度谱拾取转换为图像识别问题,通过复合神经网络模型实现智能化拾取;样本设置上,针对不同地质构造,精心制作 500 多张速度谱样本图像,为机器学习提供精准 “教材”;高效训练上,强化机器学习训练,并加强智能拾取和人工拾取之间的对比分析,不断调整优化参数。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利用自主研发的 AI 模型对高邮凹陷连片三维速度谱分析时,仅需 8.3 秒即可完成拾取,且预测精度在 90% 以上 ,相对传统人工拾取,效率大幅提升,即便算上 AI 学习样本的过程,效率提升幅度至少也达到 600 倍。这一突破,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基础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得以专注于更具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为江苏油田的勘探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江汉油田的智能化转型
江汉油田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多个领域积极应用 AI 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地震资料处理方面,依托中国石化新版本的 π - Frame 地震一体化软件平台,采用智能初至拾取技术,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近 60% ,并在新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项目中收获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一技术的应用,就像为地震资料处理装上了 “加速器”,让数据处理更加高效、准确,为后续的地质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天然气开发领域,江汉油田更是走在了前列。他们启用 “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应用引领” 的先进架构,深度整合页岩气藏全方位时空大数据,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自然语言处理(NLP)及树状模型等深度学习算法,打造页岩气大模型智能算法底座 。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对页岩气藏的精准分析和高效开发。DeepSeek 的引入,更是如虎添翼,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导向、压裂跟踪、产能评价等六大模块的开发,为打造非常规油气智能决策工作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际生产中,通过 AI 技术对地质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储层分布,优化压裂方案,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
此外,江汉油田还在生产运行管理方面引入 AI 技术,研发了生产运行智能管控平台。借助该平台,生产指令可直达一线班站,实现了任务作业积分量化,任务风险实时提醒,生产管理规范性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在油水井、站库、管线巡检方面,通过平台自动派发巡检任务,实时跟踪巡检完成情况、巡检人数、人员定位、历史轨迹以及巡检时长、距离等,实现安全风险在线提醒、操作规程实时告知 ,并将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平台上报,分类分级处置。这一智能化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运行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为江汉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