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段式三维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方法

七段式三维水平井井眼轨道设计方法

一,背景与问题

国内页岩油气储层埋深较大(垂深2500~4200米),传统五段式三维水平井轨道(垂直段—增斜段—稳斜段—扭增段—水平段)存在以下问题:扭增段过长:需同时调整井斜角和方位角,轨迹控制难度高,钻井效率低。缺乏稳斜调整段:导致入靶精度不足,难以适应储层垂深和造斜率的不确定性。

二,七段式轨道设计方法

核心思想:将五段式轨道的“扭增段”拆分为“扭方位段—稳斜段—增斜段”,形成七段式轨道(七段式三维水平井轨道示意图如图1):

1.垂直段2.第一增斜段3.第一稳斜段(调整初始轨迹)4.扭方位段(纯方位角调整)5.第二稳斜段(稳定调整后轨迹)6.第二增斜段(最终增斜至水平段)7. 水平段。

三,设计优势

缩短三维扭方位段长度:通过拆分,减少复杂轨迹段长度,降低控制难度。

增加稳斜调整段:提高入靶精度,适应储层非均质性。

优化摩阻与扭矩:通过分段设计降低钻柱受力,提升钻井效率。

数学模型与求解

1基本方程组

建立三元非线性方程组,描述各段垂深、水平位移和方位角的关系:

2. 等效拆分

将三维轨道拆分为两个铅垂面和一个斜平面,建立等效二元方程组,降低求解复杂度:铅垂面1:垂直段—第一增斜段—第一稳斜段。 铅垂面2:第二稳斜段—第二增斜段—水平段。斜平面:扭方位段连接两铅垂面,通过广义连接点j 实现方程关联。

3. 求解步骤

计算广义连接点j 的闭合距和垂深。

分步求解稳斜段井斜角、段长及中间变量。

验证参数合理性(如正值约束),调整设计条件。

四,实例应用与效果

案例背景:新疆吉木萨尔油田某页岩油水平井

目标参数:水平段长1500米,靶点垂深2584米,井斜角89°,方位角260°。设计条件:造斜点垂深500米,造斜率 K1=4.5∘/30m,,K2=6∘/30m。

七段式轨道设计结果:

三维扭方位段长度:224.35米(五段式为434.38米),缩短48.3%。摩阻与扭矩:最大钩载551.85 kN,综合安全系数4.31,与五段式相当。 钻井效率:三维段控制难度降低,复合钻进占比提升。对比五段式轨道如表1:

五,结论

1.技术优势

七段式轨道显著缩短三维扭方位段,降低轨迹控制难度,适合储层埋深大的丛式水平井。通过等效方程组拆分,简化数学模型求解,提升设计效率。

2. 应用前景

结合“井工厂”模式,优化勺形轨道设计,减少死油区。开发智能化实时优化系统,动态调整轨迹参数。

3. 挑战

需进一步研究多靶点组合设计(如“V型”“Z型”轨道)。针对浅层大位移井,优化套管下入工具及摩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