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石油云
Toggle navigation
petroleumcloud@163.com
关注
扫码关注
9
管理员
介绍
计算
Page View:
探井地面工作顺序流程
探井地面工作顺序流程
探井是油气勘探中验证资源潜力的核心环节,其地面工作流程以系统性、安全性为导向,涵盖前期准备、施工实施、后期处理三大阶段,本质是通过多学科协同实现地质目标的精准验证。在前期准备中,基于地震解释与区域分析确定井位和钻探目标,依据地层预测完成钻井设计、设备选型及井场建设,同步落实环保评估与应急预案;施工阶段以“安全钻进-实时监测-动态调整”为主线,通过一开、二开分层钻进穿透目标层位,结合随钻测井(LWD)、岩屑录井和地层测试(DST)实时获取孔隙度、含油性等关键参数,同时依托防喷器组(BOP)、环保泥浆等保障作业安全;完钻后需拆除设备、恢复地貌,并整合录井曲线、岩心样本及测试数据形成综合地质报告,为判定油气藏商业价值提供依据。整个流程高度依赖地质、钻井工程、HSE(健康安全环保)等专业的协作,现代探井更借助数字化技术(如智能钻机、远程监控)提升效率,最终实现“以最小环境代价获取最大地质信息”的勘探目标。
一、前期准备工作
1. 地质调查与设计
基于区域地质研究和三维地震勘探数据,明确探井的地质目标,如圈定构造高点、识别储层展布或验证油气藏边界,从而锁定钻探目的层(如侏罗系砂岩或古生界碳酸盐岩)。通过综合分析地表地形、交通条件(如设备运输可行性)、生态敏感区(如水源地、植被保护区)及地下障碍物(如断层、浅层气)等因素,优化井位坐标,确保工程实施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结合地质模型和工程经验,开展钻井工程设计:确定井深(如设计垂深4500米)、井身结构(如采用Φ508mm表层套管+Φ339.7mm技术套管+Φ244.5mm生产套管的多层套管方案),设计钻具组合(如塔式钻具防斜打直)、钻井液密度(根据预测的地层压力梯度调整),并预先评估施工风险,例如通过邻井数据及地震速度谱预测高压层(压力系数>1.5)或漏失层(如裂缝性灰岩),制定应对措施(如备用堵漏材料、井控预案)。该阶段需借助地质力学模拟、钻井软件(如Landmark或Drillworks)及专家论证,最终形成兼顾科学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探井实施方案。
2. 设备与物资准备
根据井深(浅井、中深井或超深井)和地质条件(如地层硬度、压力系统)合理选择钻机类型:对于浅层勘探或地形复杂区域,灵活便捷的车载钻机更为适用;若需应对深层高温高压地层,则优先选用大功率、高稳定性的电动钻机或自动化智能钻机以提升作业精度。同时需配套泥浆循环系统(包括泥浆泵、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等)、固控设备(如离心机用于分离细微岩屑)、防喷器组(BOP)(配置环形防喷器与多组闸板防喷器,压力等级需高于预测地层压力)以及录井仪(实时监测钻井参数与地层气体成分),并辅以发电机组、井控监测系统及吊装设备等辅助设施。
材料方面需提前储备足量消耗品,如钻头(PDC钻头、牙轮钻头等适配不同岩层)、套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逐级封隔地层)、泥浆材料(膨润土基浆、重晶石等加重剂调节密度,配合降滤失剂、润滑剂优化性能),以及柴油、润滑油等动力燃料。针对地质风险预判额外准备堵漏剂、抗高温处理剂等应急物资,确保在复杂地层或突发工况下快速响应。整套准备工作需严格遵循设计规范与安全标准,实现设备效能最大化与资源精准配置。
3. 场地建设
场地建设需要进行井场平整,根据地质勘察结果,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设备清除地表植被、岩石等障碍物,并对松软地层进行压实或换填处理;若井场位于沼泽或松软区域,需铺设钢板或级配碎石(厚度通常≥30cm)以增强地面承重能力(一般要求承重≥30吨/㎡),确保钻机、重型车辆等设备稳定作业。随后开展基础设施搭建:在平整后的场地上,按设计图纸精准安装钻机底座(需水平校准误差≤2mm/m),布设泥浆循环系统(包括泥浆池、循环罐、搅拌器等),泥浆池需做防渗处理(如铺设HDPE防渗膜)以避免污染;同时配置发电机组(功率需满足钻机、照明、仪器等全负荷需求)、临时营房(距离井口≥50m的安全区域)及物资仓库,形成完整的作业与后勤保障体系。最后完善安全设施:沿井场周边设置高压防喷管线(材质为API标准钢级,耐压≥70MPa)并连接至远程控制室,在钻台、泥浆池等关键区域配备防爆型消防器材(灭火器、消防沙箱)和可燃气体检测仪,划定清晰标识的应急撤离通道(宽度≥3m,无障碍物阻挡),并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确保突发情况下人员可快速疏散。
二、施工阶段流程
1. 钻前准备
(1)设备调试:需对钻机、泥浆泵、动力系统等关键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与测试。
• 钻机调试:检查井架、绞车、转盘、游动系统的液压与机械传动部件是否灵活无卡阻,验证刹车系统灵敏性及载荷能力;
• 泥浆泵调试:测试泵压稳定性、阀件密封性及管线连接牢固度,校准流量计与压力表;
• 动力系统调试:检查柴油机或电动机输出功率是否匹配负载需求,确保发电机供电稳定;
• 辅助设备联试:包括防喷器(BOP)液压开关测试、循环罐阀门联动、录井仪器信号采集等,确保各系统协同无故障;
• 安全装置验证:如紧急停机按钮、防喷器远程控制、气体检测仪报警功能等均需逐项验收。
(2)井口安装:通过开挖圆井(鼠洞)与安装导管,为后续钻井建立初始通道。
• 鼠洞施工:在钻机正前方地面开挖直径约0.5~1米、深度2~3米的垂直圆井(鼠洞),用于临时存放方钻杆或作为井口导向基准;
• 导管安装:在鼠洞内下入短节导管(通常为Φ508~762mm钢制套管),采用水泥固结或机械锚定方式固定,导管顶部高出地面0.5~1米并焊接井口法兰;
• 校正与加固:使用水平仪校准导管垂直度,周边回填压实黏土或混凝土,防止钻进时井口塌陷或偏移。
2. 钻进作业
钻进作业主要分为一开钻进、二开钻进及随钻测井(LWD)三个阶段。一开钻进阶段使用大直径钻头(通常为26~36英寸)从地表向下钻进至稳定基岩或致密地层(深度约几十至数百米),目的是穿越松软的未固结地层(如砂土层、砾石层),随后下入表层套管(一般为钢制套管,直径20~30英寸)并注入水泥进行固井作业,形成井筒的初级屏障,封隔易塌、易漏地层,同时为后续钻井提供稳定的井口支撑。二开钻进则更换较小直径钻头(如12~17英寸),向更深的目的层钻进,此阶段需实时监控泥浆性能(密度、黏度、失水量)以平衡地层压力,并通过岩屑录井分析返出岩屑的粒度、成分及含油气显示,判断地层特性;若遇异常高压层或漏失层,需及时调整泥浆配方或采取堵漏措施。随钻测井(LWD)技术在此阶段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钻铤内置的传感器实时测量地层电阻率、自然伽马、中子孔隙度等参数,结合地面系统对数据进行解码和成像,动态生成地层剖面图,指导工程师调整钻头轨迹(如避开断层或优化水平段延伸),确保精准钻达目标油气层。整个过程需依托自动化钻机、高精度导向工具及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安全、高效的“地质-工程一体化”作业。
3. 中途测试与测井
(1)录井分析:通过实时采集钻井返出的岩屑、泥浆中的气体(气测录井)及钻井参数(如钻速、扭矩),判断地层含油气性。岩屑经清洗、干燥后,观察颜色、矿物组成及含油荧光特征;气测录井仪则检测烃类气体(甲烷至戊烷)浓度及组成比例,若全烃值突增且“湿气”比例高(如C1/C2较低),通常指示油气层。结合钻时变化(如钻速加快可能进入疏松储层),初步圈定有利层段。
(2)电测井:停钻后,通过电缆将测井仪器下入井筒,利用如下不同物理原理获取地层参数:
• 电阻率测井:通过测量地层电阻率区分油气(高阻)与水层(低阻);
• 声波测井:根据声波传播时间计算孔隙度;
• 中子-密度测井:结合中子孔隙度(反映含氢量)和体积密度,识别岩性并计算含油饱和度;
• 成像测井:利用井壁扫描生成高分辨率图像,识别裂缝、层理等结构。测井数据经校正和解释后,可定量评价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及流体性质,为后续测试层位选择提供依据。
(3)地层测试(DST):针对重点层段,下入测试工具(含封隔器、压力计、取样器等),通过封隔器将目标层段与上下地层隔离,依次进行开井流动(释放地层流体)和关井压力恢复。记录流动期间的产量、流体性质(油/气/水比例)及关井后的压力变化曲线,可计算地层渗透率、污染程度(表皮系数)及边界特征(如断层影响)。若测试获工业油流,可直接证明油气藏的商业价值;若结果不理想,则需调整完井方案或弃井。测试全程需严格防控井喷风险,确保防喷器(BOP)及应急流程就绪。
4. 完井作业
(1)下技术套管:根据实际井况(如复杂地层、高压层或易坍塌层)决定是否下入中间套管。技术套管的主要作用是隔离不稳定地层、平衡地层压力并保护井筒,其下入深度通常由地质目标层和工程风险决定。套管柱的设计需综合考虑抗拉强度、抗挤压力及耐腐蚀性,通过套管悬挂器固定在井口,并在下套管过程中使用套管扶正器(居中器)确保套管居中,避免注水泥时出现环空偏心。下套管后需循环泥浆,清除井内残留岩屑,为后续固井创造条件。
(2)固井:通过向套管与井壁之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浆,形成永久性密封和支撑的关键工艺。固井前需注入“前置液”(隔离液或冲洗液)清除环空内的泥浆和杂质,提高水泥与地层的胶结质量。水泥浆配方需根据地层温度、压力及流体性质调整,例如高温井需添加缓凝剂防止水泥过早凝固。注水泥过程中需精确控制泵压和排量,确保水泥浆均匀充填环空,避免出现“窜槽”(水泥未完全覆盖)。固井后需候凝24-48小时,待水泥石强度达标后,通过声波测井(CBL/VDL)检测固井质量,若发现胶结不良需进行补挤水泥作业。
(3)井口安装:根据探井用途选择安装采油树(试油井)或封井器(暂封井)。采油树由主阀、翼阀、油管悬挂器等组成,用于控制井口压力并连接试油管线,安装后需进行压力测试(试压至设计压力的1.5倍)和密封性检测。若探井未发现工业油气流或需暂时封存,则安装盲板或可回收式封井器,并对井口加盖保护装置。井口安装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确保法兰连接、螺栓扭矩符合规范,同时需预留后续作业接口(如酸化压裂管线)。此外,井口区域需设置安全警示标识,配备硫化氢(H₂S)检测仪和紧急关断系统(ESD),确保后期试油或封井作业的安全可控。
三、后期处理与资料整理
井场恢复是探井收尾的核心环节,需严格按照环保规范执行。施工结束后,需拆除钻机、泥浆泵、循环罐等设备,清理泥浆池中的废弃泥浆(需经化学固化或无害化处理),回收金属废料并分类处置,对临时占地区域进行复垦或植被恢复;同时回填圆井(鼠洞)并夯实土层,确保地表结构稳定,避免塌陷或水土流失。若涉及生态敏感区,还需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评估,确保恢复后的地表满足环保验收标准。
数据汇总需整合随钻录井的岩屑描述、气测异常数据,测井获取的电阻率、孔隙度、渗透率曲线,以及地层测试(DST)的流体产量、压力变化等关键参数,利用专业软件(如Petrel、Geolog)进行交叉验证与三维建模,最终形成《探井地质报告》与《工程总结报告》。地质报告需明确目的层的地质构造、储层物性、油气显示及资源潜力;工程报告需归纳钻遇复杂地层的应对措施、钻井时效、成本消耗及事故分析,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技术参考。所有原始数据需分类归档,确保长期可追溯。
决策依据直接决定探井的后续方向。基于数据成果,需综合评估油气层的商业价值:若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产能稳定且开发成本可控,可转入试采或直接规划开发方案;若显示较差或经济风险高,则可能封井废弃,或调整邻近区域的勘探策略。此阶段需协同地质、工程、经济等多部门,结合油价走势、政策法规及企业战略,形成最终结论,并提交管理层审批,以确定是否追加勘探投资、申请采矿权或终止项目。
四、关键安全与环保措施
在探井地面作业中,安全与环保措施贯穿全流程,核心包括井控管理、泥浆处理及HSE体系落实。
井控管理需优先配置防喷器组(BOP),通常采用环形防喷器(Annular BOP)与闸板防喷器(Ram BOP)组合,并根据地层压力等级匹配设备承压能力;同时建立实时井筒压力监测系统,结合自动关断装置预防井喷,定期开展井控应急演练(如模拟溢流、井喷工况下的关井程序),确保井队人员熟练掌握“三级井控”(预防、监测、处置)流程。
泥浆处理优先选用低毒、可生物降解的水基或合成基环保泥浆,通过固控设备(振动筛、离心机)循环净化泥浆性能;废弃泥浆需根据成分分类处理——含油废浆经化学破乳后分离油水,再对固体残渣进行热解或固化填埋;无污染废浆可添加固化剂(如水泥、石灰)转化为稳定固体块,或通过离心分离技术回收液相重复利用,处理后的废料需符合《钻井废弃物污染控制标准》(如渗透率≤1×10⁻⁷ cm/s,重金属含量达标)。HSE管理则依托国际通用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如ISO 14001、ISO 45001),实施全员安全培训(涵盖硫化氢防护、高空作业、受限空间操作等高风险场景),井场配备四合一气体检测仪(监测H₂S、CO、O₂、可燃气体)、正压式空气呼吸器(SCBA)及急救设施(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药箱)。
环保环节需设置防渗膜隔离泥浆池与土壤,布设雨污分流系统防止外溢污染,作业后通过复垦或植被恢复实现生态修复;同时建立应急预案,明确溢流、火灾、化学品泄漏等事故的响应流程,定期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HSE审计,确保合规性与作业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