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钻及解卡措施

卡钻及解卡措施

一、卡钻定义及危害

卡钻是钻井过程中因机械摩擦、物理吸附或化学作用导致钻柱被井壁或井底卡滞而无法活动的井下事故,作为钻井工程中成本最高、危害最大的非计划事件,其直接经济损失常达数百万至上千万元,甚至引发井眼报废等灾难性后果。危害性集中体现在时间成本、设备安全及储层保护三个方面上,主要体现在处理周期通常占据钻井总工时的5%-15%,严重拖累工程进度;卡钻易诱发钻柱疲劳断裂、井控系统失效等连锁性风险,威胁井下作业安全;解卡作业中的化学剂侵入或机械冲击可能对产层渗透率造成不可逆损害,影响油气产能。

二、卡钻成因及分类

卡钻是钻井作业中的典型复杂工况,其成因可归结为钻井液性能、操作管理、地质条件及钻具组合等多因素耦合作用。

(1) 钻井液性能,滤失量过高会形成厚且致密的泥饼,显著增大钻柱与井壁的粘附力;含砂量超标(>0.5%)导致泥饼粗糙化,降低润滑性(极压润滑系数EP值>0.20);固控系统失效时,未清除的长纤维堵漏材料易在环空形成桥堵,加剧卡钻风险。

(2) 操作层面,钻柱静止时间超过安全阈值(斜井段通常≤15分钟)会因重力作用引发压差粘卡;循环排量低于临界携岩流速(通常≥0.8m/s)时,钻屑床堆积将增大摩擦扭矩。

(3) 地质因素,大倾角地层(>30°)的泥页岩遇水膨胀可导致井径缩径率>15%;胶结疏松的砂岩/砾岩层在钻井液冲刷下易发生力学失稳坍塌。

(4) 钻具设计缺陷表现为缺乏扶正器的钻铤组合易偏离井眼轴线,形成局部应力集中;频繁起下钻(如>3次/100m)会因钻具与井壁重复摩擦生成螺旋键槽。

(5) 其他诱因包括干钻引发的钻屑烧结卡钻、键槽段钻具嵌入卡阻以及泥岩吸水缩径导致的几何约束卡钻,需通过实时监测ECD(当量循环密度)、扭矩突变(增幅>20%)等参数进行预警防控。

卡钻类型可归纳为三大类,主要包括压差卡钻、键槽卡钻和井壁失稳卡钻。

(1)压差卡钻:当钻井液液柱压力(ρfluid)显著高于地层孔隙压力(ρpore)时,形成压差(ΔP=ρfluid - ρpore),导致钻柱被渗透性地层(如砂岩)的滤饼吸附。卡钻力由滤饼摩擦系数(μ)、接触面积(A)与压差(ΔP)共同决定(F=μ×A×ΔP),其风险在钻具静止时尤为突出,常见于水平井大斜度段。具体表现为钻柱因高渗地层滤饼的强吸附作用而丧失活动能力,需通过降低压差或破坏滤饼结构实现解卡。

(2)键槽卡钻:井眼轨迹突变(如狗腿度>3°/30m)引发钻柱与井壁持续摩擦,形成螺旋形键槽。当钻柱接头或工具外径超过键槽宽度时,发生机械性卡阻,表现为循环正常但提钻困难,并伴随扭矩异常波动。此类卡钻本质为几何约束问题,需通过震击解卡或铣削键槽恢复井眼规则性,其预防核心在于控制井眼曲率与优化钻具组合。

(3)井壁失稳卡钻主要源于地层力学-化学失衡,物理坍塌(页岩吸水膨胀、盐膏层蠕变挤压井眼)、化学作用(泥岩与钻井液离子交换导致结构崩解)及力学失稳(钻井液密度不足引发地层垮塌)。此类卡钻具有渐进性特征,常伴随岩屑量骤增、泵压异常等现象,需通过提高钻井液封堵性、调整密度或化学加固井壁等手段恢复力学平衡。

三、解卡措施

针对不同卡钻类型需遵循“诊断→预处理→分级施救”原则,优先采用非破坏性手段。压差卡钻解卡的核心在于消除滤饼吸附效应与压差失衡,即通过注入低密度段塞(如柴油基解卡剂)降低液柱压力,或利用节流阀精细控制井口回压以降低当量循环密度(ECD);同时泵入含15%-20%HCl的酸溶性乳化液或过硫酸铵氧化剂,定向破坏渗透性地层滤饼结构,如海上水平井采用柴油+表面活性剂段塞浸泡8小时,通过降低摩擦系数与压差协同解卡。键槽卡钻处理需结合机械动力学与井眼修复技术。首先通过“上下活动+旋转”复合运动释放钻柱应力(扭矩需低于钻杆疲劳极限),若无效则启动震击器产生1.2-1.5倍钻具重量的冲击载荷破除键槽机械锁紧;对顽固性卡钻需下入铣锥工具对螺旋凹槽段进行磨铣修复,恢复井眼规则度。井壁失稳卡钻应对需构建力学-化学双重屏障。采用超细碳酸钙与沥青质封堵剂形成渗透率<1mD的致密屏蔽环,抑制地层流体侵入;同步提升钻井液密度至高于坍塌压力梯度并严控API滤失量<4mL,重建井壁力学平衡;极端垮塌工况需注水泥封固复杂段后实施侧钻绕障,典型案例中通过注入纳米封堵剂与密度优化使井径扩大率从35%降至8%,显著提升井眼稳定性。

卡钻事故发生后,首先要根据上提,下放,转动,开泵循环情况,以及了解到的井眼情况和卡钻前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出卡钻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但不管哪种性质的卡钻,都要设法调整钻井液的性能,及时清除岩屑,清洗井眼,一般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解卡。

(1)浴井解卡。对于压差卡钻、泥包卡钻、缩径卡钻、沉砂卡钻等情况可以采用浴井解卡。这种方法即是向井内泡油,泡盐水或采用清水循环等方式,泡松粘稠的泥饼,降低粘附系数,减少与钻具的接触面积,减少压差,从而活动钻具解卡。

(2)上击、下击解卡。在钻进中遇到垮塌、粘性、膨胀性等易卡地层,可在钻杆与钻挺之间或在钻挺之间接上震击器,一旦遇卡,便立即上击或下击解卡。起钻中遇卡,如缩径、键槽等引起的卡钻经活动不能解除时,可以在卡点处倒开钻具,再接上震击器,对扣后,下击解卡,然后循环洗井,慢慢上提钻柱,如还不能解卡,可以转动钻具倒划眼轻轻上提。下钻过程中遇阻,未能及时发现而导致卡钻,或较轻的泥饼粘附卡钻时,均可以用上击器向上震击解卡。

(3)上提下放和转动钻具解卡。在循环钻井液洗井的同时配合活动钻具,若卡的很严重时可以得到解决,但活动钻具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卡钻来进行,如果是沉砂卡钻或井塌卡钻则不能上提钻具,以免卡的更死,那么可以下放和旋转钻具,并设法建立循环,用倒划眼的方法慢慢上提解卡。起钻遇卡(键槽,缩径或泥包卡钻)时,可提到原悬重后猛放钻,切不可猛力上提,以免将钻头卡的更死。下钻遇阻,压得过大而卡钻时,则应用较大的力量上提解卡,对于压差卡钻,可以采取猛提猛放和旋转钻具的方法使粘附卡钻得以解卡。

四、预防卡钻的工程实践

钻井液优化是预防卡钻的核心策略,需通过精准调控高温高压滤失量(HTHP≤15mL)抑制滤饼过度增厚,并采用纳米封堵剂(如粒径10-50nm的SiO₂颗粒)匹配地层孔喉尺寸,形成致密屏蔽层以降低压差吸附风险;同时引入极压润滑剂(如磺化沥青与石墨复配体系),将极压润滑仪(EP)测试值控制在0.15以下,显著改善钻柱与井壁的摩擦状态。

井眼轨迹控制方面,通过优化定向钻进参数将狗腿度严格限制在2°/30m以内,结合旋转导向系统(RSS)的闭环控制能力,使钻柱在井眼中保持均匀旋转接触,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键槽发育;针对复杂地层,可基于地质导向模型动态调整轨迹走向,避开坍塌压力异常区域。

实时监测技术体系则通过随钻测井(LWD)实时获取地层孔隙压力与坍塌压力梯度,结合扭矩/摩阻模型(Soft-string Model)对井下力学状态进行反演,当监测到等效循环密度(ECD)波动超过5%或摩阻系数突增20%时,系统自动触发分级预警,为工程参数调整提供分钟级响应窗口,实现卡钻风险的前瞻性防控。

五、案例分析——某深井压差卡钻事故处理实录

(1)井况背景:

目标井为裸眼钻井工艺,井身结构为:表层套管Φ327mm×100m,技术套管Φ250mm×2018m,裸眼段钻至3005.81m(钻头直径Φ200.54mm)。

(2)事故现象:

钻进过程中突发泵压异常骤降(18MPa→7MPa),钻具活动受阻,结合地层岩性与钻井液性能(高密度泥浆体系),初步诊断为压差卡钻。

(3)处理流程:

1) 维持循环通路:

o 第一时间确认环空及钻具水眼畅通性,避免井筒失稳或憋压风险;

o 保持钻井液循环,为后续解卡创造流动条件。

2) 解卡剂注入:

o 向井筒注入45m³专用解卡剂(含表面活性剂与润滑组分),同步置换钻井液体系;

o 20min后监测到解卡剂返出,但返出量异常,排查发现井下1605m处钻具刺漏,导致解卡剂外泄。

3) 钻具修复与打捞:

o 倒扣取出刺漏段钻具(倒扣悬重850kN),打捞井下残余工具串;

o 更换钻具后恢复循环,泵压稳定回升,钻具活动恢复正常,成功解除卡钻。

(4)技术要点与优化方向

卡钻处理需兼顾理论模型匹配与操作细节优化:技术有效性方面,通过泵压骤降(通常>3MPa/5min)及泥饼黏附特征(钻具静止后摩阻系数突增)可精准识别压差卡钻,针对性注入乳化酸/表面活性剂解卡剂后,滤饼摩擦系数μ值由0.25降至0.15(降幅40%),显著削弱卡钻力F=μ×A×ΔP;同步维持循环排量≥800L/min,既通过动压力抑制井壁失稳,又借助流体剪切速率(>500s⁻¹)强化解卡剂在滤饼-钻柱界面的扩散渗透,实测解卡剂作用效率提升35%。操作缺陷则暴露两重短板,其一,钻具刺漏(常见于公扣根部未探伤区域)导致30%解卡剂漏失至非目标层段,暴露出钻前未执行全井段电磁检测(如漏磁检测MFL覆盖率<85%)的流程漏洞;其二,解卡剂段塞密度设计未耦合当量循环密度(ECD)动态模型,仅采用静态压力平衡计算,实际施工中因ECD波动(±0.15g/cm³)引发压差震荡,可能加剧滤饼二次吸附风险。改进方向需融合井下实时压力数据(PWD监测)与流体力学仿真,实现解卡剂密度窗口的动态闭环控制(目标密度误差±0.05g/cm³)。

针对卡钻防治的系统性优化,需从预防机制与应急响应双路径切入。在预防性措施方面,建议对易卡井段(如大斜度裸眼段)采用纳米封堵钻井液体系(API高温高压滤失量≤4mL),通过纳米SiO₂颗粒对微裂缝的物理封堵及弹性变形特性,降低压差吸附风险;同步加装高精度井下压力计,实时监测当量循环密度(ECD)动态变化,设定ΔP≤5MPa的预警阈值,结合水力模型优化排量控制。应急操作升级则强调技术协同性:解卡剂注入阶段采用连续油管配合旋转喷射头实施定点冲击(压力15-20MPa,频率2Hz),通过机械-化学协同作用提升滤饼渗透率30%以上;同时构建"震击器+循环"复合解卡工艺,以震击器施加峰值力800-1200kN的向上冲击,同步泵入高润滑性解卡剂(黏度≤35s/qt),通过冲击波扰动与流体润滑双重效应实现低损伤解卡(钻具应力波动控制在屈服强度60%以内),形成覆盖"诊断-干预-评估"全链条的闭环解卡方案。

六、前沿发展与挑战

当前卡钻防治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突破。在监测预警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风险评估系统逐渐取代传统经验模型,如采用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算法融合钻时参数(ROP、扭矩、泵压)、随钻测井(GR、电阻率)及地层压力数据,可提前30-60分钟预测卡钻概率,但受限于井下数据噪声干扰及小样本建模难题;解卡剂研发聚焦环境响应型材料,如温敏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凝胶在60℃触发体积相变,通过剪切稀释效应降低滤饼附着力,且其可降解特性显著降低储层伤害,已在页岩气井中实现工业化应用;超临界CO₂解卡技术则利用其超低界面张力(<5 mN/m)与强扩散性(克努森扩散系数达10⁻⁶m²/s),在致密砂岩和页岩储层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现场试验表明其解卡成功率较传统柴油基流体提高25%,但面临相态控制(临界点7.38 MPa/31.1℃)和循环利用成本高的挑战。纳米机器人辅助解卡(磁性Fe₃O₄@SiO₂纳米颗粒定向清除滤饼)、等离子体脉冲冲击波解卡等颠覆性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其工程化应用需突破材料稳定性与井下能量传输瓶颈。